乡村雨后, Ella在赶鸭子戏水。
转眼间,她就跳进了小泥坑!姥姥把她拎回家,一路引得乡亲们哈哈大笑。
上艺术课的Ella,永远都是搞得最脏的那个,经常让其他的妈妈和小朋友目瞪口呆。
不管是小区里的小猫小狗,还是村里太姥姥家的大公鸡大白鹅,甚至蝴蝶、蚂蚱、蜘蛛、蜗牛、蚯蚓、蜈蚣、乌龟、螃蟹……,没有她不敢玩的不敢抓的。
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妈妈,你的第一反应会是怎样?惊讶?愤怒?无奈?
还是像我一样惊喜,并不紧不慢的掏出手机记录下这有意思的一刻?没错,这个“熊孩子”就是我2岁半的女儿Ella,一个无时无刻不带给我惊喜和快乐的小天使。
我身边有太多的成年人,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小脸蹭了一点颜料就急着赶紧擦掉;孩子的小手还没等触碰到泥巴就会被尖叫的大人拎走;见到小猫小狗小昆虫,大人就像见到瘟疫一样带着孩子跑掉……
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惋惜的看着孩子们渐渐离开,他们眼神中满满的不舍让人感慨,他们失去了多好的感受世界、认识世界的机会啊。
我的女儿ELLA是个无土不欢的孩子,见到泥土比亲妈还亲。不管是游乐场里的沙池,还是小区里的草坪花坛,只要给她一小堆泥土,她就可以忘我的沉浸在里面好几个小时。
通常这时候,我就可以悠闲地找个地方坐下来,晒晒太阳逗逗小狗,偶尔叮嘱她玩土的时候不要揉眼睛不要擦嘴巴。
很多家长都会禁止孩子玩土玩泥巴,一是觉得不卫生,二是担心泥土里的“细菌”会危害孩子的健康,还有第三点是很多家长都不愿意承认的,那就是觉得玩土不够高大上。
其实衣服脏了可以交给洗衣机,孩子脏了丢浴缸里泡个澡就干干净净,至于“细菌”“虫卵”神马的,见鬼去吧,泥巴里的那点细菌与PM2.5和食品污染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点小巫都招架不了,孩子还能在这个社会上存活?
相比这些“危害”,孩子对世界的无感受无体验才是更可怕的。如此规矩下带出来的孩子,小手上沾了一点颜料就会尖叫着要洗手。我见过艺术课一节课要洗五次八次手的小孩,整节课下来,基本就忙着洗手擦手了,哪还有精力和心境去感受涂鸦的快乐和想象。
何为“有限”?何为“无限”?
我们成年人往往受制于自己已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经历经验,我们在面对一件全新的人和事的时候往往会使用大脑中已形成的公式去快速的得到一个结论,并以此作为准则去看人看事。
但孩子是不一样的,对于孩子来说一切是无限的,行为也可以是无边界的,就连广告中都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最”既是有限、是有边界、有尽头、是局限,“更”既是无限,是无边界、是无尽头、是自由!
哪种有限是错?
哪种无限才是对?
如何才能保护孩子的无限?
作为父母,我们仅能以我们的所学所识来教育和引导孩子,但我们不能以“教育”和“爱”的名义限制和捆绑住他。
你觉得孩子还是一张白纸,你想竭尽所能把毕生所得的精华尽快的传授给孩子,这没有错。错的是孩子这张白纸的容量,远比我们想象的大。他们原本可以在这张白纸上绘制出比我们更大更精彩的世界,却被我们的局限性捆绑住手脚。
为什么有本事的家长往往培养不出成功的孩子?而懂得示弱和放手的父母往往会孕育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
这背后的深刻意义,就是父母的强势和控制对孩子发展造成的压抑。它阻止了孩子自由与创造力的发展,更甚者,刺激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叛逆心理,最终把生命开成了一朵枯萎的花。
“儿童对自己的观念是发明而不是发现。”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 让·皮亚杰
孩子们会用自己存储的信息来构建“认知城堡”。
这里所说的自由不是“放任”、“放纵”、“纵容”,而是在安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放开手让孩子自主探索、去认知、去学习。
正确的“有限”是培养孩子对事的条理、原则、耐力和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对人要有同情心、同理心、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所有的这些“有限”的教育都会内化成孩子自己的人格和格局。
在我做全职妈妈的三年时间里,我一直坚守一个原则:在我能保护Ella的前提下,凡事都让她尽量去尝试去体验。
比起完全禁止她触碰,我更希望在她玩一些危险的东西的时候,我是在她身边陪伴着的,我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意外伤害降到最低。
Ella一岁的时候我就给她买了儿童剪刀,让她尝试玩剪纸,一开始用两只手操控剪刀,没几次就可以一只手拿纸,另一只手拿剪刀咔嚓咔嚓的剪断一张纸。
但是孩子的世界绝对不会仅仅停留在剪纸这件事上。果不其然,剪刀用的顺溜了之后,一次我们一起玩剪纸的时候,她扔掉手里的纸,抓起我穿着的衣服,我“啊”的声音还没落地,小妞就给我的新衣服剪出了一个华丽丽的大洞。
正在我捧着衣服心疼的时候,说时迟那时快,“唰”一声,Ella的一绺秀发就飘落在她的肩膀上了......她一脸自豪地看着我:“妈妈,我都会剪头发啦!”
那一绺头发我一直都保留着,我希望在她将来踌躇不前的时候,让她看到曾经简单的自己是多么的干脆果断!
作为父母,我们到底想要一个“有限”成功的孩子,还是“无限”快乐的孩子?
上周妈妈下午茶活动中,我们讨论过一个问题“对父母来说,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在大众眼中的成功人士,还是他们只要自由自在的做个快乐的自己就好?”
在妈妈群体当中,一种是以虎妈狼爸的形式存在,他们会为孩子制定一系列的精英培养计划,并为此身体力行的推动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
还有另一种父母,是希望孩子摆脱现有教育体制的束缚,更多的让孩子能够自由自在的学习和生活,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并不是他们的培养目标,孩子只要快乐健康的成长就可以了。
这两种观念,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我的观点是都对也都不对,不管是哪一种教育,都不能走极端,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物质上的成功和精神上的成功并非对立的,很多社会上成功的人士他们的精神世界未必就不够快乐,而安稳平淡的人也未必就没有痛苦和烦恼。
“只要把自由的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给孩子自由确实比管束更难,但理解透了,其实就会变得简单。”
——卢梭
孩子要释放天性
我们不能太禁锢孩子
天马行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