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江市能仁寺大胜塔附近,一块保存完好,长约1.5米,宽约1米,厚约10厘米的石碑中间,刻着正楷的“国事”二字,每字10厘米见方。在“国事”二字左边,落款是“孙文”二字,下面还有“孙文”印章。
这块石碑是寺院在进行整修时发现的,此前从来不知道寺院里有这块石碑存在。与这块“国事”石碑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尊抽象的护法大力士像,一口宋代古井,以及一块刻有“庾”字的石碑。九江历史上曾有“庾亮楼”,现在还有“庾亮路”,都是为了纪念东晋名士庾亮而命名。
孙中山先生成立同盟会之初,九江就有一批热血青年积极追随。1912年10月29日,应江西都督李烈钧邀请,孙中山先生来赣视察,在九江作了短暂停留,会见各界人士,并发表演讲,演讲地点就在今天的九江市同文中学内。为欢迎孙中山先生,当时九江的通衢大道两旁扎起了漂亮的松柏牌楼,商户家家张灯结彩。孙中山先生在演讲时高兴地说:“武昌起义,九江最早响应,鼎力支援,使革命得以顺利发展。如此之功,吾人佩甚!”
孙中山先生到过九江,那么,石碑上的字是不是孙中山先生手书呢?石碑上的“国事”二字以及“孙文”落款,不太像是手书字体。从现存孙中山先生书法作品来看,石碑上的字也与现存作品风格相差较大,因此,石碑有可能是后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录其原话,或者概括其意,刻碑纪念。
但是,如果说石碑上的字不是孙中山手书,可是落款下面又有印记。因此,也有人推测,石碑有可能是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因为当时的“生命活水”医院(现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同文书院”(现九江市同文中学)院名就是孙中山先生题写。当时应民众之邀,孙中山先生题写这块石碑,是有可能的。历史上,孙中山先生只到过九江一次,留下的遗迹不多,
目前仅发现一张老照片。
孙中山先生虽然只到过一次九江,但是却极其看重九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就有建设鄱阳港的宏伟设想。
孙中山先生指出,江西每县均有自然水路联络,若加以改良,则必成宏伟的水路运输系统。江西矿源最富,如有一新式商埠作为工商业中心,那么必将“为吾计划中最获利之一部分矣”。
根据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在鄱阳湖水道整治工程中,应建一堤,起自现在的庐山区大姑塘山脚,迄于湖口县石钟山对面的低沙角。堤内,应建造一有闸船坞,以便内河船舶寄泊。港市街应设在长江右岸、鄱阳湖左侧、庐山山麓之三角地。这个三角地,每边约有十英里,以供市街发展,优良之极。孙中山先生甚至提出,景德镇的瓷器工业也应移建到这里,这样运输起来极其便利,还可就地取材,节约成本。同时,将各种制造业集中于此,使得此港迅速成长,“此港将成为江西富省之唯一商埠矣”。
已是2014年的旧闻了
国是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