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5g系统在中频段内的使用规划,工信部无【2017】276号文明确了使用3.3-3.6ghz和4.8-5.0ghz频段作为5g系统的工作频段,其中,3.3-3.4ghz频段原则上限室内使用。同时强调“5g是我国实施‘网络强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更是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高地”。
对5g稍有关注的人都知道,5g将支持embb、urllc、mmtc三大类主要应用场景。为满足这些应用场景更大带宽、更短时延和更高速率的需求,5g频谱也将在6ghz上下,涵盖高、中、低频段。高频一般指6ghz以上频段,可满足热点区域极速率和系统容量需求,但其覆盖能力较弱;6ghz以下的中频段通常用于城市网络部署,提升网络容量;低频段用于广覆盖,但带宽有限。
不同频段各有特色,因此选择优先发展的频段具有重要意义。工信部今年6月到9月三次发布5g频率公开征求意见,涵盖3.3ghz-3.6ghz、4.8ghz-5.0ghz、 24.75ghz-27.5ghz、37ghz-42.5ghz、4.4ghz-4.5ghz。11月14日最终明确了3.3ghz-3.6ghz和4.8ghz-5.0ghz频率的使用。工信部的选择不仅考虑频率本身的特点也结合了我国低频频谱资源在4g时代已经逐步枯竭,3.5ghz成为最低频率的大块空闲频谱的实际情况,还考虑到国内的通信设备商、运营商都已开始了围绕此频谱的5g实验,而且在工信部imt-2020组织的5g实验中,华为、中兴通讯、大唐电信等公司表现优异,此次频谱落地是对现有实验成果的进一步肯定,也能加速我国5g进程。
当然,选择与其它国家相同的频段还能够降低开发的风险,实现全球漫游。欧盟无线电频谱小组(rspg)发布的《欧洲5g频谱的战略路线图》指出欧洲第一批主要的5g商用网络将首选3.4-3.8ghz建设,25.5-27ghz的频段先只使用其中部分频段从一些主要城区开始部署,31.8-33.4ghz的高频段相关产业链并没有形成,工程风险较大。这恰好与我国三大运营商此前在公开会议上表态的以6ghz以下频率为基、高频为补发展5g的用频思路不谋而合。
但在24ghz-30ghz频段,北美(美国、加拿大)和日韩使用28ghz方案,中国和欧洲则是24ghz方案,这两种方案以27.5ghz为界,没有重合频率。之前业界一直在考虑解决方案,但面临超宽带pa、滤波器设计等技术难题。不过fcc近日表示可能为5g分配更多毫米波频谱,因此24ghz可能成为未来毫米波频段重要的全球漫游频段,这对全球5g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编者认为,虽然国内5g频谱的确定,对运营商来说是一件喜事,国内通信设备厂商也能够重点投入到中频的开发,降低成本。但频谱作为越来越珍贵的资源,如何分配也对5g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北美与日韩在5g频率的选择上与中国的路线不太相同也将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十月份高通在香港高调宣布其面向移动终端的5g调制解调器芯片组骁龙x50 5g调制解调器芯片组完成了全球首个5g连接,同时实现了千兆级速率并在28ghz毫米波频段上的数据连接。明年韩国平昌冬奥会和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推出的5g服务也是基于28ghz频段,这些对于5g的全球规模化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另外,除了5g标准尚未确定,mimo等关键技术需要突破也给5g的商用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巨额的资金投入同样是一大障碍。有业内专家就表示,在投入巨大看不到回报的情况下,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设备商都不会积极性太高。就拿受到极大关注的nb-iot来说,运营商努力推广,但目前的应用主要还是 “三表”以及市政项目,对于更多的厂商来说,成本仍然是其推出nb-iot产品的关键因素。所以,频谱的确定只解决了5g商用的一个关键难题,对于5g的商用还有许多关键问题等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