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的钱该换成房产、股票还是其他?下手前先来看看大趋势

原创 2017-12-15 如是我闻 创世纪
|根据巴曙松在亚太资产管理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钱生钱的道路,在亚太有什么趋势?资产管理这个词,最近很火。很大原因是上个月发的一个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管意见》)。
《资管意见》之所以惹人关注,是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管局共同起草、发布的,说得上是超级重量级了。
还因为,《资管意见》以后要影响的,那都是普通人眼里的“大财神爷”,管到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等机构。
有人就问了,这和小老百姓有啥关系?还真有关。谁家还没个三五块拿来买基金、股票?即使这没有,也可能买了余额宝、投了天弘基金吧?
对,只要有钱通过这些机构,去做了投资了,那就多少都和您有关系了。
那么,《资管意见》为什么重要呢?“它打破了‘一行三会’监管的区隔,消除分业监管体制存在的缺陷,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这为资管行业的下一次腾飞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今日在首届亚太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说。
新问题又来了,资管行业现在什么样?将来又会怎么样呢?
也是在这个论坛上,巴曙松发布了一个报告,《2017亚太资产管理发展趋势与展望》。正好能回答这些问题。
事关自己,多少了解点行业情况总不吃亏。说不准以下就明白了,手里的钱到底该换成什么,是房子、股票还是货币基金?心里才不会七上八下。
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亚太资管行业兴兴向荣。到2016年底,管理的资产规模有109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65%。亚太地区,对资管的强劲需求,主要推动力是经济强劲增长带来的财富增长。这些钱大多数还在银行,有动起来、保值增值的冲动。中国的资产,以前大多在银行,转来转去还是在银行的表内、表外系统内。如何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目前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多少带有一些刚性兑付的特征。怎么增加净值型产品的比例?现有资管模式,还是以融资需求驱动占主动。很多产品有非常强的影子银行的特征。怎么改变这个特点?金融科技在亚太地区的资管行业里,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业务角度看,金融科技正在不断重塑资管行业。未来最优秀的资产管理公司很可能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金融科技公司。它已经带来了自动化、低成本的运营模式;推动了无现金支付和移动支付,还有对长尾客户的覆盖,也是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我们看到中国最近对资管行业的监管强化,其实在整个亚太地区,都有类似的、强烈的趋势。对于金融科技,相对于活跃的行业创新,整个亚太地区面临的共同挑战是监管创新不足。如何应对金融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比如风险更加多元化、更加隐蔽;监管的跨市场、跨产品的合作;以及如何规避市场风险的传染?遵循美国的经验,资管行业在亚太也会出现产业分化、行业费率下降的趋势。在产品层面,被动型的产品,比如指数基金,未来在亚太也可能成为最受青睐的投资产品。另类产品、特殊产品和解决方案,非常有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亚太资管行业未来的一个重要命题。“一带一路”沿线有金融支持的需求,而亚太地区不仅是金融中心的聚集地,区域内资本充裕的经济体、企业和机构也有旺盛的对外投资需求。怎么能把需求落地成现实的产品?怎么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怎样发展外汇、利率风险管理、风险定价平台,来支撑资管产品的发展?
以下是巴曙松的发言,经过整理,未经审定。
我向大家谈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整个亚太资产管理行业大概的发展趋势;
二,亚太主要市场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情况;
三,金融科技在助力亚太资管行业发展的趋势;
四,“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整个亚太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概况
截止到2016年底,全球的资产管理行业管理的资产总额到了166.5万亿美元,有5.2%的上升。
在这其中,亚太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到2016年底,亚太资管行业管理的资产总额有109万亿美元,比2015年底增长5.83%,在全球中占到了65%,遥遥领先于其他的地方。
主要的推动力量有三个:经济的发展带来财富的积累、人口的老龄化带来的保险这些新的投融资形式的发展以及金融的深化。
亚太地区资产规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主要依靠gdp的强劲增长带来的新增财富。这对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长贡献率,在亚太地区超过65%,远高于其他地方。在北美,主要是存量部分的增长,主要依靠资产增值特别是股票市场的上涨。
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储蓄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这直接驱动了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这是它典型的特征。高净值客户增长非常快,资产管理行业的需求非常强劲;
第二,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也是增速最快的离岸资产管理市场。
第三,金融深化,金融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规模的迅速扩大,直接推动了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
十四五年前谈资产管理,主要就是一点:二级市场的公募基金。十几年后再谈资产管理,它的基础资产的多样化、参与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参与的开放性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亚太地区的资产管理,近年来呈现出四个非常明显的趋势:
一,监管在强化。
我们看到中国最近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监管强化,其实在亚太区里面也有类似的、强烈的趋势;
二,被动投资占比在明显提升。大家都买指数了,主动管理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三,在这个竞争条件下,亚太区资产管理机构的收入面临下滑的压力。但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公众参与投资的成本降低了、市场的效率在竞争中提升了;
四,新的主体在不断加入。私人银行、金融科技公司也参与到竞争中来了。
亚太地区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有三个特别明显的特征。
一,开放程度在进一步提升。
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把大中华区主要的交易所连成共同的市场平台,这只是一部分,亚太地区很多主要市场在互认基金,在共同的投资计划的互认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突破。
二,金融科技非常活跃,是影响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因素。
它逐渐地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等方面,正在对资产管理行业的模式、业务流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中一个代表就是货币基金的崛起。虽然货币基金的规模还有限,一万多期充其量相当于中小型的股份制银行。如果对比当年美国的货币基金崛起,对于银行储蓄强大的替代和对利差的冲击,我觉得经过规范之后,这个替代过程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沿线的差异非常大,这60多个经济体非常多元化,这样就为跨境的并购,以及并购基础上的大量的投融资和资产管理,带来了增长的机会。
二,亚太主要市场资管发展的基本特点
资产管理行业在美国出现了以下特征:
一,行业集中度在提高,赢家通吃。
前十大基金公司的市场占比,从十多年前的47%上升到了去年的58%,已经超过半壁江山。
这与被动投资占比上升有直接的关系,再加上债券基金的大规模流入。在这一点上,趋势非常明显。
二,跟第一点直接相关,指数基金本来成本就低,再加上主动型管理的业绩欠佳,所以整个行业的费率在持续下降。
三,产品发展非常分化。
共同基金增速放缓、etf和指数型基金持续有资金流入、对冲基金普遍业绩表现欠佳。
这几点直接影响到了美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它的发展趋势,我们看到:
一,投资者亲睐被动型产品。
从2016年管理资产净流入的排名来看,美国市场中,被动型产品在持续增长,在前十五大策略里占了五个席位。
巴菲特几十前和华尔街对冲基金打了一个赌,说:你们是跑不赢指数的,如果你们输了,就给我的慈善基金会捐一大笔钱。目前看,对冲基金是输的,很多年份都没有指数型被动型的表现好。
二,另类产品、特殊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增长空间非常大。就是有针对性的解决投资者特定财务需求,解决特定主体的资产管理方案。
三,金融科技越来越融入,技术在推动创新。
一些优秀的资管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所以现在有一个说法,说未来最优秀的资产管理公司很可能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金融科技公司。
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再加上智能投顾的快速发展,费用低廉、门槛低,客户资源能够整合起来,形成非常大的推动力。
01中国
中国的资管行业在历史上经历了这几个时期:
2007年之前基本上是标准化、最开始的股票,后来开始有一部分的债券市场。公募基金是主导。
2008年到2012年前后,信托和一些有刚性兑付性质的固收和类固收产品出现了。
2013年以后,不同类型的资产管理机构进入,跨机构、跨行业的产品大规模发展,机构数量也大幅增加。
现在在中国证监会基金业协会注册的,有一两万家基金了。当然发展快了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监管不一定跟得上,所以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成立之后,特意打破“一行三会”监管的区隔,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框架,这为资管行业的下一次腾飞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
下一步会越来越多元化。以前很多资产,转来转去还是在银行的表内、表外系统内。怎么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
目前还是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多少带有一些刚性兑付的特征。怎么增加净值型产品的比例?
在现有资产管理业务模式的影响下,还是融资需求驱动占主导。很多产品有非常强的影子银行的特性。我们怎么改变这个特点?
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确实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求很大、很活跃。但确实也有一些无限扩大的情况存在,有很多缺乏基本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引发了资产管理行业的风险。
因此完善投资设计、建立统一的资管监管框架就非常重要。内部架构怎么样再调整?产品结构、行业业结构怎么调整?
还有怎么进一步对外开放,建立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国际化的资产管理市场格局?
中国政府已经宣布了,三年内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外资可以占股51%。三年后,类似的开放政策取消。这个主动降低的壁垒,能够带来一些新的投资的理念。
以前国际一流大型资管机构不愿意来中国,因为它不能控股,他们就坚决不进来,因为只有自己控股、当大股东,可以把投资理念、投资框架、风险管理得到比较好的实施。
02香港
香港是亚太地区非常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这些年香港的资产管理行业保持了非常快的增长,五年间,管理规模增加了45.3%。
在香港做资产管理,参与主体必须要领通常所说的9号牌。9号牌领取的数目,从2015年的1135家上升到1300家,参与的主体也在大幅上升。
当然,其中增长占比最高的,是中资背景的机构。今年开始,中资申请9号牌拓展资产管理平台的比重,已经占到了第一位。
香港的基金管理、资金管理的参与主体,持牌法团是主要参与者,私人银行上升势头很迅猛,基金顾问业务总体规模比较平稳。从投资者来看,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市场,或者是离岸、或者开放的市场,海外投资者的资金是它的主要来源,股票配置超过一半。
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搭建了一个非常强的风险可控的互联互通机制,使中国本土的机构能够实现家门口的国际化配置。也就是说你不用去熟悉国际规则、沿用熟悉的本土规则,就能够做资产的国际化配置。
这也进一步强化了香港作为亚太地区进出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门户的地位。特别是债券通,是今年7月,由习大大亲自在香港宣布启动的。在宣布启动之前,大家还有这样那样的疑虑,但目前的实践看来,吸引了大量的、多元化的国际机构,很多的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在岸资产管理的投资。
这不仅丰富了中国债市的主体,也有力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因为债券通首先启动的是北向通,是海外资金流入中国债市投资,当时在人民币有阶段性的短期贬值压力的时候,增强了市场的信心。
目前看,香港的资产管理行业有几个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跟金融科技的进一步融合相关。香港金融界越来越意识到金融科技有巨大的需求,他们在有些方面可能还相对落后了。所以香港在积极追赶中,比如现在在香港的711买东西,也能用微信、支付宝了,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展。
二,强基金、非固的预售投资侧率费用更低,导致香港市场的基金管理成本的降低。
三,开放型基金公司促进基金投资的多样化,香港市场未来会陆续推出在互联网框架下更多的资产产品。
目前只是股票二级市场的一部分产品,和债券的北向通,在股票二级市场和债券的行之有效的互联互通机制完善后,未来就有条件拓展到etf、衍生品、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