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银行承兑汇票被冻结的根本方法是……

求助!被冻结的银行承兑汇票如何找回票款?在线等,很急!
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求助,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要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银行承兑汇票会被冻结。
一般情况下,银行承兑汇票冻结大部分原因是因为该银票涉案,票款被公安局、检察院等司法单位冻结。
a公司是出票人、b公司是收款人、h银行是承兑行。b公司背书转让给c公司,c公司背书转让给d公司,d公司背书转让给e公司,e公司背书转让给f公司,汇票到期后,f公司向h银行解付时,h银行告知承兑汇票的票款被公安机关冻结。
所以被冻结,是因为票据从c公司流转到d公司的过程中,d公司涉嫌诈骗,且已经被刑事立案,故而公安机关通知承兑行冻结票款。
而在上述例子里中,f公司基于善意,并支付了合理的对价取得汇票,那么依法f公司享有票据权利,票款就应当归f公司享有。可是银行却以被公安机关冻结为由拒付。
在这种情况下,f公司可以采取什么方式获得票款?有以下三种解决方式!
plana:徒劳无功的方式:向冻结机关申诉,要求解冻
这是最容易让持票人想到的,也是最愿意采取的措施。但是这个措施往往徒劳无功。首先,他们不会认为自己对法律的理解是错误的,其次他们并非票据法的专家,对于票据法的理解往往并不透彻,最后,就算冻结错了,办案人员也无法赔偿你,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对你的申诉做出回应。
planb:积极进取的方式:向法院起诉承兑行,通过法院判决银行付款
这个方式让很多持票人犹豫不决,因为打官司所需的费用以及时间成本都比较高,再加上又是和财大气粗的银行打官司,让很多人望而生畏。
可是这类纠纷持票人的胜算却非常的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银行并非不想付款,而是票款被冻结了,不能擅自付款,所以只要法院判决银行付款,银行就可以放心大胆的付款,因为法院判决书的效力最高。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银行在被起诉后,向法庭答辩的时候都会表明:我行将尊重法院对诉争票据权利归属的裁决,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法院判决支付,我们就会支付。
当然持票人胜诉的前提是,持票人享有票据权利,如果经法庭审理,持票人不享有票据权利,那么起诉是无法胜诉的。
planc:消极等待的方式:不采取任何行为,等着冻结期满后再向银行兑付
等待也是一种方式,因为冻结不是无期限的,一次冻结的期限为6个月,如果满了6个月那么冻结自然解除,银行可以付款。
但是如果冻结期满以前,冻结机关再次冻结,那么就可以又延长6个月,以此类推。如果案情较为简单,很快查明,那么选择等待还是可以的,可是如果案情较为负责,冻结机关一再的延长冻结时间,那么等待的结果可能是非常糟糕的。因为汇票是有权利时效的,超过2年的权利时效将会丧失票据权利。所以,是否等待,需谨慎对待。
三种解决方式似乎都不能算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其实最完美的解决方案还是:防范于未然,防住银票被冻结的大部分根源,即票据诈骗。
为了避免自己无缘无故深陷“银行承兑汇票被冻结”的麻烦事中,大家一定要了解下这七种常见的票据诈骗行为,提前打好“预防针”!
1、伪造、变造票据凭证
伪造票据凭证,是指通过仿造汇票、本票、支票的图案、颜色、格式,非法印刷、复印、绘制,制作假的票据的行为。变造票据凭证,是指对真实的票据采取挖补。覆盖、涂改等方法,非法加以更改的行为。
2、故意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
明知是伪造、变造的票据,为了达到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而使用。
3、签发空头支票等行为骗钱
签发空头支票,或者故意签发与其预留的本名签名式样或者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他人财物。签发空头支票的行为中,出票人以骗取财物为目的,签发超过其在付款人处实有存款金额的支票的,即构成票据诈骗行为,出票人以骗取财物为目的,故意签发与其在付款人处预留的本名签名式样或者印鉴不符的支票,使持票人得不到付款的,也构成票据诈骗行为。
4、签发无可靠资金来源的汇票、本票,骗取资金
即汇票、本票的出票人不具备按票据金额支付的实际能力,而是以骗取资金为目的,签发没有可靠资金来源的汇票、本票,通过贴现骗取银行资金,或者使持票人在汇票、本票到期日得不到兑付。
5、汇票、本票的出票人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
指汇票、本票的出票人以骗取财物为目的,在出票时对汇票、本票的应记载事项作虚假记载,如记载虚假的汇票付款人、付款地及本票的付款地等,使持票人在汇票、本票到期日找不到付款人、付款地,从而使票据得不到兑付。
6、冒用他人的票据等行为骗取财物
冒用他人的票据,或者故意使用过期或者作废的票据,骗取财物。即以骗取财物为目的,假冒他人身份,擅自以合法持票人的名义支配、使用、转让自己并不具备所有权、支配权的票据的行为;以及明知是已经过期作废的票据而进行使用,例如提示取现、充作抵押或者进行其他交易担保等行为。
7、恶意串通,实施上述行为
票据的付款人同出票人、持票人恶意串通,实施上述行为。即票据的付款人明知出票人、持票人实施了上述诈骗行为,而仍然与他们配合,实施付款的行为。
关注银承库,更多理财姿势等你解锁
责编丨小银
来源 | 文章由银承库整理于网络,转载请注明“银承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