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说,滴滴永不止步
作者:james crabtree
未来的愿景
在全球最大的共享出行企业滴滴出行,总裁柳青有个梦想:在不远的未来,可以在北京的家中直接“叫”来汽车。
“或许到那时我都不必用这个东西。”柳青拿着自己的智能手机说,“现在,只需要某种很酷的语音应用,支持这样的语音要求:我想出发,就是现在。”
汽车会在一分钟后到来。她不需要具体说明需要什么样的汽车,滴滴的人工智能引擎会预测她想要的车型。在判断出行需求之后,系统常常会在用户明确发出命令前就派来合用的车。有些时候,车里会有司机,但也可能是一套自动驾驶系统。
车辆可以在畅通无阻的道路上日夜流动。柳青说:“不再有信号灯。人工智能已经植入其中。”此外也不会有任何停车场:在没有需求的情况下,这些全电动汽车会安静地驶离,前往六环以外的车库。北京这座城市就不再需要为600万辆汽车提供停车场,因此城市将变得更加宜居。“我们周围都将是美丽的公园。”她说,“在你到达目的地之后,也不必被停车问题困扰。你只需要从容地离开。”
目前,中国的道路交通非常拥挤,空气污染也很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柳青描述的场景令人怦然心动。去年12月寒冷的一天,坐在滴滴北京总部的办公室里,柳青对这样的梦想能否变为现实非常乐观。滴滴有清晰的远大目标:成为一家全球科技和交通巨子。
滴滴的智能手机应用乍一看类似美国的同行uber和lyft,让个人车辆提供出行服务。但滴滴的一大不同之处在于规模。在中国400多座城市,滴滴拥有4.5亿注册用户,每天完成2500万订单,大约是uber和全球其他所有共享出行应用总和的两倍。未来,柳青设想了更远大的目标:滴滴将使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解决困扰城市地区的许多问题。“重新设计交通系统就是在重新设计整个城市。”柳青认为,“你会重新定义人们的生活方式。”
现年39岁的柳青于2014年受到滴滴创始人、ceo程维的感召,加入滴滴,此时距离滴滴的成立只有两年时间。在此之前,柳青曾在投资银行高盛供职超过10年。自那时以来,在争议声中,柳青已成为中国科技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女性高管。她的光环部分来自于滴滴的快速发展,另一部分则是由于2016年个人顽强战胜乳腺癌的经历。
柳青的英语有着明显的美国口音(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在滴滴,她很快成为了与全球投资圈之间的联络人,同时也投入公司的日常经营。她的最近一次成绩来自于去年12月,当时滴滴获得了一笔40亿美元的投资,使全年融资额接近100亿美元。这笔交易也使滴滴成为了全球最具价值的创业公司(目前来看),估值达到560亿美元,超过uber。形成反差的是,uber的估值滑落至480亿美元。
在全球范围内赢得这项荣誉之前,滴滴的第一步是在主场击退uber。从2015年开始,在uber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之后,滴滴启动了全面反击,以主导中国的共享出行市场。两家公司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并承受了高额亏损。最终,uber于2016年年中承认失败,将中国业务出售给滴滴。研究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北京大学美国学者杰弗里·道森(jeffery towson)表示:“在中国,滴滴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我认为,a计划就是‘碾压uber’,而现在b计划是什么?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
根据柳青的说法,滴滴的这个计划就是不断成长。她表示,滴滴目前正在与汽车厂商合作,开发“从设计上就适合共享的”新型汽车。在中国,滴滴与十余座城市展开合作,利用本地化数据协助解决交通问题。滴滴还希望开发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并重新发明汽车,使其成为终极的智能设备。
不过,滴滴最重要的目标在于全球市场。到目前为止,中国顶级互联网公司很少在本土市场以外推出服务。在中国国内,这些公司获得了监管的保护,帮助它们应对国外的“入侵者”。在这个方面,滴滴似乎也采取了审慎的策略,只是投资其他共享出行公司,包括美国的lyft、印度的ola和欧洲的taxify。
然而2016年,滴滴与苹果签订了规模10亿美元的融资协议。当时曾有猜测,滴滴将配合苹果传闻中的进军汽车行业的计划。2017年,滴滴在硅谷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招聘了来自uber和其他公司的人才,加速推进自主的无人驾驶汽车计划。
这次,滴滴将“很快”启动在中国以外市场的业务经营。柳青表示:“我们渴望成为一家服务全球交通行业的公司。”在这个领域,滴滴提出了宏大的愿景: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与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等中国巨头一起,滴滴将拓展海外市场,在欧美有可能成为一家与uber、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齐名的公司,业务将无所不在。
这个团队的理想起源于曾经共同经历过的痛点:北京糟糕的交通状况。根据gps导航服务厂商tomtom的数据,作为中国首都,北京有2200万人口,是全球最拥堵的大都市地区。在这份榜单排名前20的城市中,有8座来自中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滴滴的公司名称也正是由此而来。在汉语普通话中,“滴滴”类似于汽车喇叭的声音。
每天早晨,在将3个孩子送到学校之后,柳青必须花两个小时,往返穿越十条环路,单程行驶40公里才能从北京东北角的家中到达办公室。她的目的地是中关村。中关村位于北京西北四环,这里互联网企业云集,常常被称作“中国的硅谷”。
其中一个园区属于联想,这是柳青的父亲柳传志创立的计算机制造商。十余家估值10亿美元的“独角兽”创业公司在附近设有办公室,而搜索引擎百度和社交媒体巨头腾讯也是如此。在我前来拜访时,这是难得一见的无污染天气,天空很蓝。数千辆共享单车停放在人行道上,程序员们戴着手套、穿着夹克,骑着单车赶往办公室。
滴滴的办公室分为四栋大楼。访客最先看到的是一系列可爱的汽车玩偶,这些玩偶分别代表滴滴的不同服务,包括基本的快车以及高端的豪华车。航空公司风格的白色湿巾放在篮子里,用来擦拭在雾霾天气户外沾染的尘土。
大楼里是典型的创业公司风格,这里有桌面足球、休息室、理发间、健身房和图书馆。滴滴的吉祥物,即笑容满面的小桔子,出现在几乎每面墙上(集团法律层面的名称为小桔科技,据说是创始人程维希望成为像苹果一样有影响力的公司)。在一个开放式区域内有个金属材质的旋转滑梯,让员工可以在楼层之间滑下。会议室中摆放着玻璃罐,里面盛着各种茶叶。
滴滴的7000名员工(大约50%是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依靠手机社交app来收发信息。(在我拜访期间曾询问一名员工,她收到工作邮件的频率是多少。她的回答是:“有些天可能一封都没有。”)这里偶尔也会有关于工作文化相对强势的暗示:会议室里的海报显示,迟到10分钟的人要做5分钟的瑜伽深蹲作为惩罚;不过一直都不太清楚,这是不是个玩笑。
柳青本人个子挺拔,留着长长的黑发,刘海遮住额头,头发在脑后扎起来。她的办公室不大,摆放着她小女儿的绘画作品:一个卡通小猪躺在绿色沙发上。在她的办公桌上方,一个相框中写着中文字“初心”—坚持最初的梦想。这个座右铭或许也促使滴滴坚持专注于解决城市通勤者遭遇的问题。柳青回忆道,在2012年从香港搬家至北京之后,她和家人遭遇的糟糕的交通状况是促使她做出加盟滴滴这个决定的原因之一。由于没有办法买车(北京的车牌需要摇号),她有时候只能打出租车带孩子们出行。像其他很多母亲一样,常常需要在雨中等很长时间,或是看到司机呼啸而过不停下来。“有些时候,这真的很令人沮丧。”她说。
与此同时,也是她仍然供职于高盛期间,柳青见到了滴滴创始人程维,讨论投资事宜。年轻、低调而无比敏锐的程维,具有非凡的远见。当时,滴滴专注于解决中国低效的出租车派单系统。然而,程维的视野要宽广得多:他的梦想一直延伸到重新发明城市交通。最终,柳青被打动,于2014年加入滴滴。“当我从高盛辞职时,我的老板说,‘你是不是疯了?’”她回忆,“你要放弃这一切,转行去一家出租车公司?”
然而滴滴以雷霆速度扩张。公司开始提供基于私家车的共享出行服务,很快就在市场上赢得人心。在美国,有3/4的人拥有汽车,而在中国,这个比例是1/10。因此,市场对交通出行服务有很大的需求。柳青表示,在美国,大部分人都会发现,自己买车比使用共享出行服务更便宜,而“在这里恰恰相反”,尤其考虑到城市交通的压力、高昂的汽车购置税,各方包括政府都不再鼓励私家车发展,转而寻找其他的解决方案。
滴滴管理层的第一项任务是协调滴滴与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快的打车的整合。2015年,两家公司调整品牌,组成一家新的实体滴滴快的,然后又改名为滴滴出行。随后,滴滴面临更大的挑战:击退uber。在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之后,uber宣布了一项大胆的计划:征服中国市场。在两年时间里,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投入了大量资金,对乘客的车费和司机的工资进行补贴,快速开拓至中国十余座城市市场。
作为回应,滴滴也进行了降价。两家公司都在烧钱:uber亏损了20亿美元,而滴滴很可能还要更多。与此同时,两家公司又各自融资数十亿美元。面对白热化的竞争,滴滴促成了一些高难度的交易,在投资者的支持下,uber举起了白旗。滴滴主导了停战协定,以18%权益收购uber的中国业务。uber一方的知情人士表示:“有那么多非常自负的人在场,因此如果不是柳青,交易永远也无法达成。滴滴意识到,关键时刻要做决断和取舍。”
在当时的内部邮件中,程维和柳青将这场大战描述成“惊天动地”。回忆2016年8月1日交易当天,柳青怀着担忧的情绪走进uber北京办公室。当时,她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激烈的语言。“开始我觉得,‘不要到那里去’。这将会引起情绪波动。”她说。她担心滴滴高层的到来可能会影响uber员工的士气。但现在,很多uber中国的员工已经投入了滴滴的事业。
“我们能‘取胜’的唯一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失去自制力。”柳青说。她认为,滴滴的优势来自于在竞争过程中专注业务,推出了“6到7款”新产品,包括拼车、租车和城际巴士。其他人则认为,原因很简单:滴滴及其投资方都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关注科技创业公司的中国学者王彦波(音译)表示:“我从不认为uber能取胜。对uber来说,在中国烧掉20亿美元就是很大一笔钱。然而对滴滴,以及对腾讯和阿里巴巴来说,烧掉20亿美元在本土取胜?这算不上什么。”
对uber来说,即使承认失败也意味着该公司能拿到滴滴的股份。这部分股票的价值无法确认,但滴滴的一名人士表示,这远远不到100亿英镑。不过,柳青坚持将这笔交易描述成为新的合作,而不是在战斗中取胜。整个硅谷都习惯了所谓“拼命奔跑 恣意破坏”的文化;卡兰尼克正是这种文化的象征。而滴滴是有意要和这种张扬的做法拉开距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美两种领导风格的碰撞。卡兰尼克独断专行,而柳青则认为自己有些内向。她表示,初入职场时,她甚至要专门练习如何在商业场合发表讲话。她说:“我和许多其他中国女性类似,认为默默埋头苦干是美德。”
柳青自己的抗癌经历也反映了这种行事风格。“那真是一种折磨。”她回忆2016年躺在北京一家医院病床上的时光,“如果说我有什么发自内心的感悟,那就是我下定决心,永远不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关于滴滴以及与uber的竞争,她说:“这并不是为了让谁的骄傲得到满足。这无关输赢。如果我觉得这只是简单输赢,那么去uber的办公室就是个糟糕的想法。”
首席技术官张博的未来交通蓝图
34岁的张博是滴滴的首席技术官。作为中国精英机构中科院的毕业生和前百度工程师,2012年,张博第一次和程维在当时滴滴非常狭小的办公室见面,就毅然决然加入了滴滴。如今,留着精神短发、穿着深蓝衬衫的他,坐在位于滴滴总部的办公桌后,畅谈无人驾驶的未来。
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或许还要过几十年才能到来,张博说:“未来十年,我认为最可能的模式是自动驾驶和司机相结合。”目前,张博所负责的项目和谷歌的waymo等竞争对手相比似乎稍显逊色,后者去年一年就新增了500辆无人驾驶汽车。不过张博透露说,滴滴正在中美两地测试超过10辆无人车的车队。随着滴滴不断扩展无人车的数量,他们还有一项重要武器:海量的数据。
滴滴平台上大约有2100多万司机,每日的订单量达2500万,每日新增数据超过70tb,并且覆盖了各种各样的行程信息,包括司机要去哪儿,预计到达时间,实时路况和交通反应等等。通过研究这些数据,滴滴的机器学习算法 “可以显示未来”,张博说道。
ai技术目前每分钟可以匹配千万对乘客和司机,这是滴滴决策平台“滴滴大脑”的部分功能。这项技术已经可以提前15分钟预测哪些区域的乘客会有怎样的用车需求,准确率达85%。张博表示,随着模型的不断完善,该系统能够通过增强学习,提前一个小时,甚至提前一天预测用车需求。增强学习是一种强大的ai技术,计算机能够通�...